今年上半年以来,美国罔顾国际贸易规则,单方面滥施关税挑起贸易战,破坏全球产业链稳定,给国际贸易秩序带来巨大冲击。然而在此背景下,中国经济以“稳”和“进”的积极态势,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。
英国广播公司(BBC)援引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家顾庆阳的观点指出,中国经济具有“高度韧性”。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称,上半年,中国出口依旧保持积极增长态势。相关数据显示,依托灵活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,中国企业得以重新规划贸易路线,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贸易环境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。过去10年来,中国制定产业政策,优先发展技术,经济取得显著成效。如今,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,成功自主制造商用飞机,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电动汽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,同时在先进医疗技术、智能手机技术、微芯片生产、人工智能等领域也成果丰硕。这些成就通常仅在高收入国家出现,而中国在人均GDP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果,堪称史无前例。
半岛电视台指出,中国的技术发展让部分西方国家感到“危机”。长期以来,这些国家依靠维持对药品、计算机、飞机等关键技术的垄断地位,迫使“全球南方”国家靠大量出口廉价资源换取必要技术,使其处于依赖的不利境地。而中国技术的不断发展,正在打破这一技术壁垒,并有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性价比高的必要商品。
针对当前的地缘政治博弈与贸易战,半岛电视台分析认为,过去20年间,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侧重从经济合作逐步演变为公然挑衅:其政客与媒体发表反华言论,政府妄图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和制裁,并在中国周边地区加强军事部署,鼓吹“中国威胁论”。其根本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发展。
美国为阻碍中国技术发展,对中国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。但截至目前,这些制裁并未达到预期效果,反而更加强化了中国攻克核心技术、实现自主可控的决心和动力。中国虽有能力,但无意愿像部分西方国家那样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他国。
文章强调,西方势力大肆叫嚣的真正原因,在于中国正稳步实现自主发展。西方真正的忌惮,是害怕失去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权。